第1期 | |
湘潭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 2021年04月02日 |
从2月开始至3月下旬,湘潭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湘潭县、湘乡市及韶山市负责植保和测报人员开展了越冬基数调查,通过从病虫越冬基数、作物品种布局、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预测我市2021年水稻病虫害偏重发生,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1648万亩次,比2020年增加61.2万亩次。其中二化螟大发生,发生面积280万亩次;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450万亩次、320万亩次、260万亩次;稻瘟病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0万亩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杆潜蝇、稻曲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8万亩次、45万亩次、18万亩次;稻蓟马发生呈上升态势,发生面积120万亩次;稻水象甲、大螟、根结线虫偏轻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27万亩次、40万亩次、40万亩次;细菌性条斑病零星发生。
预测依据:
一、冬后残留基数
二化螟:冬后残留基数全市加权平均每亩残留虫量10073.56头,比去年同期(11203.69头)下降10.1%,田间死亡率为2.75%,与去年(2.8%)基本持平,最高丘每亩有活虫66880条,具备大发生的基数条件,预测今年大发生。
纹枯病:据冬后调查,全市加权平均每亩菌核量15.60万粒,比去年同期(14.05万粒)增加11.03%,最高坵每亩有菌核37.2万粒,菌源基数较大,有利于纹枯病偏重发生。
二、耕作制度和品种布局
今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预计早稻91万亩,中、晚稻164.03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50.6万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增加了病虫害的防治难度,一是一季稻面积较大,且与双季稻混栽程度高,使病虫害有大量的转移桥梁田,易造成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等多种害虫的世代重叠和转移为害,使防治难度增大;二是受粮食市场需求及早稻杂交稻种子供应偏紧等因素影响,今年我市优质稻及早稻常规稻面积会增加,优质稻及常规稻自身的抗病耐虫能力差,对稻瘟病、稻曲病的抗性低,有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的暴发流行。三是普遍开展机械收割,水稻留桩高,有利于二化螟等病虫越冬,虫源基数大;四是一些高产栽培措施和部分农户偏施、迟施氮肥等种植习惯,使水稻田间生长量大、田间郁蔽度大,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害虫繁殖及病害发生流行。
三、气候条件
根据我市气象预测,2021年水稻主要生长季节(4 月至 9 月)我市累计降雨量偏少,有涝有旱,旱重于涝。雨水相对集中期出现在 5 月下旬至 6 月初、6月中下旬,雨季结束时间为 7月上旬,基本接近常年;雨季结束后,高温日数偏多、降雨少,各地将有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发生。全市(4~9 月)降水总量较常年偏少 2 成左右,为 650~750mm(历年 890.5mm);其中(4~6 月)降水量略偏少,为 450~500mm(历年 580.9mm);(7~9 月)降水量偏少,为 200~300mm(历年 310.4mm)。预计夏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较常年略偏多,高温时段主要出现在 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8、9月份,受台风影响,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迁入,将给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9月上、中旬的“寒露风”,对晚稻稻曲病、稻瘟病的发生也极为有利。9月北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随气流大量回迁,有利于晚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同时据预测,今年天气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极端天气事件将明显增多,更加难以对“寒露风”等恶劣天气精确地作出预测预报.
四、其他原因
(一)由于去年强寒露风影响,晚稻生长受阻,第四代二化螟基本上没有防治,导致冬前基数偏大;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民朋友“重治轻防、重虫轻病”的植保观念,加上目前许多药剂对农作物病害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极易导致水稻病虫害大发生,增加了防治难度。
(二)抗药性增强。部分地区长期使用同一类药剂进行防治,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加。如许多农户仍习惯长期使用含量不高的阿维菌素和甲维盐致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产生较强的抗药性,防治难度加大。
公益警语:
1、认真学习贯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全面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指导工作。
2、大力实施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