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湘潭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022年04月02日

湘潭市2022年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测及分析

2月份以来,全市植保系统组织市、县、乡三级植保人员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冬后基数和发育进度调查,通过从病虫害越冬基数、作物品种布局、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我市2022年水稻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预测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1280万亩,防治面积2028万亩次。其中二化螟大发生,发生面积292万亩;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327万亩、303万亩、180万亩;稻瘟病、稻曲病在敏感生育期遇适宜天气将偏重流行,发生面积分别为5.5万亩、21万亩;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杆潜蝇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万亩、69万亩;稻水象甲、大螟局部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8万亩、33万亩;稻蓟马、水稻根结线虫等次要病虫害发生呈上升态势,细菌性条斑病得到有效控制有零星发生可能。

预测依据:

一、冬后残留基数

二化螟:冬后残留基数大,具备大发生的基数条件。全市加权平均亩平残留虫量11905.63头,比去年同期(10073.56头)上升18.2%。湘乡市冬后亩平残留虫量16434头,是2021年(6965头)的2.36倍,最高坵每亩活虫量高达137600头。从有效虫源田分析,全市统计有效虫源田面积94.97万亩。其中:板田占比42.95%,亩平残留虫量15680头;绿肥田占比23.06%,亩平残留虫量11755.71头;板田和绿肥田有效虫源面积较上年度增长28.02%,板田和绿肥田面积大、残留虫量高,为二化螟大发生提供了充足虫源。

纹枯病:据冬后调查,全市加权平均每亩菌核量9.7万粒,比去年同期(15.60万粒) 减少37.82%,最高坵每亩有菌核19.2万粒(2021年为37.2万粒),菌源基数虽然大幅减少,但仍具备偏重发生的基数条件。

二、耕作制度和品种布局

今年我市水稻种植早稻计划面积91.45万亩,一季稻61.28万亩,晚稻96.53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53.1万亩。一是桥梁田多。由于一季稻面积大,且与双季稻混栽程度高,桥梁田多,易造成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等多种害虫的世代重叠和转移为害,增大了防治难度。二是品种抗性低。受粮食市场需求及农资价格等因素影响,优质稻和早稻常规稻面积增加,由于优质稻和常规稻自身的抗性差,对稻瘟病、稻曲病普遍低抗,将有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的暴发流行。三是田间管理不当。晒田过迟,多施化肥,偏施氮肥,降低了水稻自身抗病耐虫能力,有利于病虫害的暴发流行。四是机收面积大。普遍开展机械收割,水稻留桩高,有利于二化螟等病虫越冬,虫源基数大。五是病虫害抗药性增强。免耕栽培面积扩大,施药不合理,有利于病虫害直接在本田为害及病虫抗性的产生,特别是广大农民朋友“重治轻防、重虫轻病”的防治观念,极易导致水稻病虫害大发生,增加了防治难度。

三、气候条件

2021年为暖冬气候,有利于二化螟等本地虫源越冬。部分双季晚稻田四代二化螟未防治,造成二化螟虫源基数激增。我市早稻期间降水普遍较多,有利于迁飞性害虫的降落繁殖,特别是5、6月降水集中,正值早稻孕穗抽穗期,极有利于稻瘟病的暴发流行。8、9月份,易受台风影响,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迁入,将给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8月底至9月初的“寒露风”,对晚稻稻曲病、稻瘟病的发生也极为有利。9月北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随气流大量回迁,有利于晚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

四、药剂因素。大部分的防治药剂在生产中得到了长期使用,病虫抗药性显著增强,给病虫害的防控带来一定的难度。


公益提示:

1、认真学习贯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全面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指导工作。

2、开展“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增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化学农药使用量。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