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 |
永州市植保植检站 | 2022年07月26日 |
一、上半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实况
(一)早、中稻主要病虫发生实况
今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228.39万亩,中稻种植面积145.65万亩,早中稻主要病虫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3级),主要病虫害为“三虫两病”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和稻瘟病。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中等发生,稻瘟病偏轻发生。据统计当前全市早中稻病虫发生总面积为736.13万亩次,防治总面积694.88万亩次。其他病虫害如:稻蓟马、稻象甲、胡麻斑病、稻秆潜蝇、稻瘿蚊等在部分地方不同程度发生。
稻飞虱:中等发生。全市上半年发生面积228.69万亩次,防治面积198.07万亩次。全市3月9日灯下白背飞虱始见(宁远),比去年提前5天。前期迁入量小于去年同期,5月底—6月迁入量明显增加,迁入波峰较明显,江华5月27日4480头、双牌6月6日1396头、蓝山6月16日1544头,峰值均高于去年同期。5月24日、6月7日、6月21日全市早稻田间百蔸平均虫量分别为274.4头、735.1头、563.2头,均低于近两年同期。6月7日、21日全市中稻田间百蔸平均虫量分别为191.5头、503.1头,高于去年同期。
稻纵卷叶螟:一代偏轻发生,二代中等发生。全市第一、二代共发生面积178.52万亩次,防治面积169.98万亩次,中稻为害较早稻重。全市3月24日灯下蛾始见(江华),比去年提前7天。总蛾量略低于历年,主要集中于6月。一代幼虫高峰期5月31日调查,全市亩平蛾量543.2头,低于近两年同期;田间幼虫量2334.5头/亩,高于近两年同期;卷叶率1.2%,与去年持平。第二代大田中有两次明显蛾峰,一次峰在6月4日—6月12日,低龄幼虫高峰出现在6月11日—6月19日;二次蛾峰在6月24日—7月3日,低龄幼虫高峰出现在7月2日—7月10日。6月14日调查,全市二代亩平蛾量758头,亩平幼虫量2543.2头,均低于近两年同期;全市第二代幼虫高峰期卷叶率1.7%,比去年高0.3个百分点。6月22日调查,全市中稻亩平蛾量142.6头,亩平幼虫2114.2头,均高于去年同期。
二化螟:中等发生。一代中等发生,祁阳偏重发生,二代中等发生,全市一、二代发生面积152.2万亩次,防治面积157.06万亩次。全市3月18日灯下越冬代成虫始见(江华),比去年迟3天。全市越冬代二化螟灯下发蛾高峰在4月21—28日,卵孵高峰期为4月29日—5月7日。全市一代为害高峰期5月10日调查,田间亩平幼虫量5705.8头,略低于去年同期;全市枯鞘蔸率平均14.7%,枯鞘株率4.5%,与去年同期持平。二代卵孵高峰6月28日调查,早稻田间幼虫量589头/亩,中稻田间幼虫量845.8头/亩,均高于近两年同期;枯鞘蔸率10.6%、枯鞘株率3.6%、枯心率为0.6%,均高于去年同期。
纹枯病:中等发生,零陵、祁阳、双牌早稻偏重发生。发生期与去年相当(早稻5月17日、中稻5月31日),全市上半年发生面积162.8万亩次,防治面积160.26万亩次。早稻5月下旬—6上旬为水平扩展期高峰期,6月中下旬为垂直扩展期高峰期。6月21日全市早稻平均病丛率22.5%,病株率9.3%,最高分别为85%、31.7%,病情指数8.1;中稻田平均病丛率9.8%,病株率2.2%,最高分别为31%、19%,病情指数2.3。6月28日调查,早稻平均病丛率24.7%,病株率11.5%,最高分别为85%、33.5%,病情指数14;中稻田平均病丛率12.4%,病株率4.3%,最高分别为38%、28.6%,病情指数4。
稻瘟病:偏轻发生。叶瘟发生期(5月24日)与去年相当,穗瘟发生期(6月28日)比去年迟,全市上半年叶瘟、穗瘟总发生面积10.02万亩次,防治面积11.64万亩次。叶瘟流行高峰期6月14日调查,全市早稻叶瘟病蔸率6.9%,病株率3.5%,病叶率3.4%;中稻病蔸率2.2%,病株率0.3%,病叶率0.2%。穗瘟流行高峰期7月5日调查,全市早稻穗瘟平均病穗率、白穗率分别为0.8%、0.4%,最高病穗率8%。
其他病虫: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轻发生。早稻上发生期比去年迟,中稻发生期与去年相当,上半年发生面积及为害损失较近两年同期低。据调查,6月7日零陵早稻上有南黑发生,6月21日祁阳、冷水滩中稻上有发生。截至7月5日,南黑累计发生0.4万亩次,其中零陵早稻发生0.22万亩次、中稻发生0.11万亩次,冷水滩中稻发生0.06万亩次,祁阳中稻发生0.01万亩次。7月5日调查,全市早稻平均病丛率1.7 %,病株率0.6%;中稻病蔸率1.6%,病株率0.8%。
稻曲病:偏轻发生。7月5日江华早稻上有稻曲病发生,发生面积0.5万亩次,病穗率平均0.8%,最高2.3%。
稻蓟马:中等发生。稻蓟马在冷水滩、祁阳、东安等县市区有发生,共发生36.62万亩次,其中冷水滩发生27.3万亩次。
稻象甲:偏轻发生。稻象甲在江华、冷水滩、双牌有发生,发生面积5.9万亩次,其中江华发生3万亩次。
(二)玉米主要病虫发生实况
我市种植玉米面积较大的县市区有江华、祁阳、东安、道县、江永、冷水滩等地,以种植春玉米为主,夏、秋玉米零星种植。全市总种植面积72.72万亩,其中春玉米面积64.17万亩。上半年春玉米主要病虫有草地贪夜蛾、玉米螟、蚜虫、纹枯病、小斑病、锈病等,总体呈偏轻发生(2级)。现将各病虫发生情况分述如下:
草地贪夜蛾:偏轻发生。江永4月24日田间调查始见草贪幼虫,为害面积约100亩。4月25日,江华发现草贪幼虫为害,为害面积24亩,后其他县区相继发生。5月16日调查,全市幼虫虫口密度一般为0.06—1.6头/百株,平均为0.5头/百株,江华最高为13头/百株;被害株率0.1—1.4%,平均0.5%,江华最高为12%。6月13日调查,全市幼虫虫口密度一般为0. 02—2.5头/百株,平均为0.7头/百株,江华最高为5头/百株,被害株率0.08—5%,平均1.37%,新田最高为26%。7月4日调查,全市幼虫虫口密度一般为0.1—4.7头/百株,平均为0.36头/百株,零陵最高为9.5头/百株,被害株率0.1—5%,平均1.58%,新田最高为26%。截止7月5日,全市除祁阳、金洞、回龙圩外,其他10个县区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主要为害玉米,全市发生面积1.32万亩次,防治面积1.83万亩次。
玉米螟:偏轻发生。一代为害春玉米,上半年总体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3.21万亩次。二代为害春玉米和夏玉米,在冷水滩、祁阳、双牌、宁远、江华有发生,发生面积4.55万亩次,呈中等发生趋势。一代卵孵盛期为5月中旬—6月初,二代为卵孵盛期6月下旬—7月上旬。6月7日调查,全市一代田间幼虫量平均为1.2头/百株,略低于去年同期;双牌最高为15头/百株;平均被害株率1%,略低于去年同期,双牌最高为13%。6月21日调查,祁阳、双牌、江华有二代玉米螟发生,其平均被害株率0.7%,百株虫量0.5头,均低于去年同期;最高分别为4.2%,3.4头。一代防治时间主要在5月下旬—6月初,二代在7月上旬进行防治。
蚜虫: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2.47万亩次。春玉米5月—6月份有蚜虫发生,高峰期在6月上旬—中旬(抽雄期)。6月7日调查,全市平均被害株率5.1%,百株蚜量834.5头,均低于去年同期,其中江华县最高丘为45%、4500头/百株。6月21日,全市平均被害株率5%,高于去年同期,百株蚜量293头,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江华县最高丘为32%、2450头/百株。
纹枯病:偏轻发生。上半年发生面积9.05万亩次,主要在冷水滩、江华、新田、东安有发生,流行盛期为5月下旬—6月中旬。东安植保站6月中旬调查,平均病株率2.5%,最高6%。
小斑病:偏轻发生。我市主要在6月上旬—中旬(抽雄期)流行,上半年道县、宁远、江华有发生,发生面积3.42万亩次。6月22日调查,平均病株率3.6%,病叶率0.9%,与去年同期持平,最高分别为18%、4.3%。
其他病虫:
大斑病:轻发生。大斑病在道县、宁远有发生,发生面积0.7万亩次。
锈病:偏轻发生。6月上中旬,江华有锈病发生,发生面积0.8万亩次。6月21日调查,平均病株率1.5%,病叶率0.4%,均低于去年同期,最高分别为7%、1.9%。
二、下半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一)下半年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测
2022年我市中稻种植面积145.65万亩、晚稻计划种植225万亩。根据今年早、中稻前期病虫害发生实况、残留基数,结合历年病虫发生规律、气象资料等因素分析,预计我市下半年水稻主要病虫总的发生趋势为偏重发生,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其他病虫:细条病、稻胡麻叶斑病、福寿螺、稻瘿蚊、稻蝽象、蝗虫、蚜虫、鼠害等将在局部地方发生,并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具体趋势分析如下。
1、下半年水稻主要病虫发生程度与发生面积(单位:级、万亩次)
虫害类别 |
发生程度 |
发生面积 |
病害类别 |
发生程度 |
发生面积 |
稻飞虱 |
4 |
309.6 |
纹枯病 |
4 |
171.9 |
稻纵卷叶螟 |
3 |
192.5 |
稻瘟病 |
3 |
28.61 |
二化螟 |
4 |
211.3 |
稻胡麻叶斑病 |
2 |
5.4 |
稻蓟马 |
2 |
22.6 |
稻曲病 |
3 |
20 |
稻秆潜蝇 |
3 |
8.1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
2 |
3.4 |
稻象甲 |
2 |
6.7 |
|
|
|
2、主要预报依据
(1)病虫基数。(1)螟虫:6月28日统计,全市一代二化螟早稻田亩平残虫量589头(2021年483.2头、2020年466.9头),中稻田845.8头(2021年784.6头、2020年648.4头)。(2)稻飞虱:6月21日统计,全市早稻百蔸成若虫量为563.2头(2021年646.7头、2020年687.9头),中稻百蔸成若虫量为503.1头(2021年350.7头、2020年515.9头);我市常年8月下旬—9月中旬有大批回迁虫源,有利于稻飞虱的发生。(3)早中稻纹枯病中等发生,田间菌源充足。(4)稻瘟病:早中稻上菌源充足,老病区广,感病品种多,利于其发生。
(2)耕作制度与品种布局。存在中稻等桥梁田,有利于虫害转移为害。中晚稻优质稻等易感品种多,种植面积大,极利于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的发生流行。
(3)种植因素。(1)晚稻抛秧面积大,重施氮肥少施磷、钾肥现象存在,造成禾苗生长嫩绿,阴蔽度高,有利于害虫的取食与病害的流行;(2)水稻都以大户种植为主,因种植面积较大、田间管理相对粗放,施用有机肥少,土壤理化性能差,植株抗性降低,利于各种病虫发生。(3)肥水管理不当,田间长期保持深水灌溉,晒田少。(4)晚稻免耕和稻草还田面积大,病源积累多,有利病害发生。
(4)气候条件。(1)我市6月降雨多,不利于喷药,易错过防治适期,造成中后期病虫上升快。(2)7—8月全市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不利于稻纵卷叶螟幼虫孵化、稻飞虱繁殖和病害的发生流行;月内如受登陆台风影响,预计全市有雨水集中时段,有利于“两迁”害虫迁入。(3)9月中下旬正值晚稻破口抽穗期,若雨日多,湿度大,温度适宜将有利于稻曲病、穗瘟等病害的发生。(4)丘陵、山区的小气候条件,有利于晚稻穗瘟的发生。
(二)下半年玉米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我市下半年玉米主要病虫有草地贪夜蛾、玉米螟、蚜虫、纹枯病、大小斑病等,主要发生区域在宁远、道县、双牌、东安、新田、江永等县区,发生趋势预测如下表:
1、下半年玉米主要病虫发生程度与发生面积(单位:级、万亩次)
虫害类别 |
发生程度 |
发生面积 |
病害类别 |
发生程度 |
发生面积 |
草地贪夜蛾 |
3 |
1 |
玉米纹枯病 |
2 |
2.37 |
玉米螟 |
2 |
5.46 |
玉米锈病 |
2 |
0.6 |
玉米蚜虫 |
2 |
3.25 |
玉米大斑病 |
1 |
0.8 |
粘虫 |
2 |
0.8 |
玉米小斑病 |
1 |
0.51 |
土蝗 |
1 |
0.11 |
|
|
|
2、主要依据:
(1)病虫残留基数大。草地贪夜蛾:虫源田较多且发育不整齐,不利于防治;我市夏、秋玉米有一定的面积,有利于其发生为害。玉米螟:发生面积较大,发育也不整齐,防治难度大。6月21日调查, 二代玉米螟平均被害株率0.7%,百株虫量0.5头,均低于去年同期。蚜虫:6月21日调查,全市平均被害株率5%,高于去年同期,百株蚜量293头,与去年同期持平。
(2)肥水管理因素:推广密植型种植,高肥水栽培,田间通透性差,利于病虫发生。
公益提示:
1、认真学习贯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全面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指导工作。
2、开展“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增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化学农药使用量。
3、病虫防治有问题,找“湖南植保”App专家在线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