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 |
娄底市植保植检站 | 2025年03月17日 |
水稻二化螟是危害我市水稻生产的第一大虫害,翻耕灌深水灭蛹是目前防控二化螟最简单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从2月底开始田间调查以来,据各县市区数据显示,二化螟冬后基数高,发生危害趋势与防控形势严峻。请各县市区务必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提早部署,推广翻耕灌深水灭蛹、性诱等绿色防控技术,降低二化螟虫口基数。
一、翻耕灌深水灭蛹。越冬代二化螟发育相对整齐,各地及时将冬闲田、绿肥田等有效虫源田翻耕,在化蛹盛期(一般在3月底至4月上旬)或早稻移栽前7~10天,灌7-10厘米深水(低茬收割或粉碎稻桩的稻田,也可直接灌深水,淹没稻桩),浸没稻桩7天以上,配合放鸭灭虫,压低二化螟虫源基数。
二、昆虫性信息素干扰与诱控
在越冬代二化螟始蛾期,集中连片放置性信息素,干扰交配或群集诱杀。未翻耕的板田、栽培冬季作物的油菜与蔬菜田,是重要有效虫源田,也要同时应用性信息素诱控技术,昆虫信息素干扰与诱控技术产品在4月10日前全部布设到位。
(一)群集诱杀。采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每亩放置1套,田间均匀放置。水稻分蘖期,诱芯高于地面高度5 0厘米;水稻穗期,诱芯位置宜高于稻株顶端15-30厘米。
(二)干扰交配。采用高剂量性信息素智能喷施装置,每3-5亩设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分钟喷施1次。在田间每亩设置2杆袋状迷向散发器,每杆呈分散状固定3袋,散发器高度距地面1-1.2米,支撑杆间距15-17米。
三、生态调控
田埂边种植大豆、芝麻、波斯菊等显花作物,蓄养害虫天敌,发挥天敌控虫作用;种植香根草,丛间距3-5米,诱集螟虫成虫产卵,减少二化螟在水稻上的着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