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 | |
长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2025年04月11日 |
4月2日,长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各区县(市)测报人员和有关专家对2025年全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分析。与会专家根据历年病虫发生实况和冬后病虫基数,结合作物布局、耕作栽培特点及气象因素等综合分析,预计:水稻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4级)。其中二化螟大发生(5级);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偏重发生(4级);纹枯病、稻瘟病中等发生(3级);稻曲病、稻水象甲偏轻发生(2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局部流行风险大。玉米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3级),其中草地贪夜蛾在夏秋玉米上偏重发生(4级)。蔬菜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3级),其中蔬菜粉虱、瓜类实蝇偏重发生(4级);蔬菜疫病、斜纹夜蛾等中等发生(3级)。
一、水稻病虫
(一)发生预测
1.二化螟
大发生(5级),发生面积216万亩次。
2.“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稻飞虱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71.5万亩次;
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46.5万亩次。
3.纹枯病
纹枯病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98万亩。
4.稻瘟病
中等发生(3级),在感病品种、山区、老病区等小气候适宜区上易发生流行,发生面积9.5万亩。
5.稻曲病
偏轻发生(2级),主要在中、晚稻上发生,若感病品种破口期遇适温多雨天气有可能大流行,发生面积12.6万亩。
6.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零星发生。如白背飞虱迁入高峰与水稻敏感生育期吻合,且白背飞虱带毒率偏高,则流行风险大,发生面积4万亩。
7.稻水象甲
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28.3万亩次。
8.稻秆潜蝇
宁乡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12万亩次。
9.水稻根结线虫病
望城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呈上升趋势。
10.其它病虫
恶苗病、绵腐病、青枯病、立枯病在秧田期发生较常见。稻象甲、稻叶蝉、赤斑黑沫蝉、叶鞘腐败病、胡麻叶斑病等病虫轻发生。
(二)预测依据
1.病虫基数
二化螟 据区、县(市)冬后基数调查:二化螟有效虫源田面积236万亩,板田占比39%;各县市区平均每亩有活虫一般为5557—10236头,全市加权亩平活虫7674头,其中浏阳亩平活虫10236头,望城最高丘达99000头/亩。虽然进行了低茬收割或翻耕种植油菜的田块虫量较低,但我市板田二化螟基数仍高居不下,全市板田加权亩平活虫15838头,翻耕田、绿肥田、春季作物田的基数分别为485头、5667头、1208头;二化螟的死亡率为2.3%。
大螟 全市有效虫源田面积为95.2万亩,冬后宁乡加权亩平活虫量202头。
纹枯病 有效菌源田面积125万亩。各区、县(市)一般每亩菌核量0.6—7.45万粒,全市加权平均为4.38万粒。有效菌源田面积逐年减少。
稻瘟病 有效菌源田面积8.52万亩,具备病害流行的菌源基数。
2.品种布局因素 我市水稻品种多、类型多,抗性水平不一。部分主导品种、特别是自留常规品种抗性下降,稻瘟病流行风险大大增加。种植品种稻瘟病抗性指数大于4级的,在破口抽穗期遇适温多雨等天气将偏重流行。
3.耕作栽培因素 一是水稻机收面积大,机收田留桩高,增加了二化螟及纹枯病等病虫害的越冬基数;水稻根结线虫主要借水流、肥料、农具及农事活动传播,近年收割机跨区作业面积大,导致传播几率增大。二是单、双季稻混栽,且栽插期长,生育期不整齐,再生稻面积有所增加,导致桥梁田多,有利于水稻病虫辗转为害。三是一些“增密”种植等高产栽培措施和部分农户偏施、迟施氮肥等种植习惯,使水稻生长量大、密度高、田间郁蔽度大,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害虫增殖及病害发生流行。四是秸秆禁烧等措施有利于虫源、菌源基数的累积,加重当地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五是全市今年早稻生产启动早,冬闲田和板田翻耕比例大,翻耕深水灭虫灭蛹措施落实面积较大,一定程度上压低了二化螟虫口基数。
4.人为因素 一是政策推动,早稻有一定规模的集中育秧,统一消毒浸种催芽,提倡普施送嫁药移栽措施,使用这一部分秧苗病害的发生几率减少。二是部分散户种植水平不高,没有对早稻进行浸种消毒处理,或是消毒药剂未按标准执行,提高了水稻稻瘟病、恶苗病的发生风险。三是推广实施中、晚稻育秧药剂拌种技术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四是植保无人机施药在高温干旱、药液量不足、水压不够的情况下,对稻飞虱、二化螟等茎基部病虫害防治效果欠佳。五是某些大户从经济角度考虑对早稻病虫害防控意愿不高,不按病虫情报建议适期防治。同时没有防治四代二化螟的习惯,导致越冬代害虫残存基数大。
5.气象条件 据长沙市气象局发布的长沙市2025年汛期(4—9月)气候趋势预测:“预计汛期总降水量为 850—950mm,较常年同期(常年950—1050mm)略偏少1成”。“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可能出现两个阶段的雨水集中期”,将有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和早稻穗期病害的发生流行;“期间发生致灾性暴雨洪涝风险较高”,局部低洼稻区、消毒不彻底的种植区域可能发生细菌性病害,同时需重视稻纵卷叶螟的大规模迁入为害;“雨季结束后有阶段性气象干旱”,将不利于开展防治。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病虫害的发育进度,导致病虫害发生形势更加复杂,四代二化螟在我市危害严重。
6.其他因素 二化螟发育不齐现象愈发严重,且蛾峰持续期长,蛾峰不明显导致防治适期难以把握,防控难度加大。
二、玉米病虫
(一)发生预测
草地贪夜蛾在夏秋玉米上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1.82万亩次;
玉米螟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6.77万亩次;
玉米蚜虫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1.2万亩次;
粘虫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0.75万亩次;
玉米纹枯病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4.65万亩;
玉米大、小斑病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分别为1.12、1.12万亩;
玉米锈病偏轻发生(2级),发生面积1.53万亩。
(二)预测依据
1.病虫基数。据冬后调查,玉米螟有效虫源田面积1.7万亩,平均百秆活虫数1.7头。全市暂未查到草地贪夜蛾本地活虫,高空灯和性诱均暂时未诱到成虫。根据近几年来为害发生规律,春玉米草地贪夜蛾发生轻,夏玉米和秋玉米发生较重,一旦发生田间防治压力较大。
2.耕作栽培因素。我市玉米种植区域分散,播种期、生育期不一,山丘区连作和“插花”种植现象普遍,桥梁地块多,且散户对玉米病虫害防治较少,有利于病虫种群持续积累和辗转为害。
3.气象条件。4—5月适宜玉米螟等害虫发生,雨水集中期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有利于草地贪夜蛾迁入为害,适温高湿气象条件有利于玉米纹枯病、大小斑等病害发生流行。
三、蔬菜病虫
(一)发生预测
蔬菜粉虱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万亩次;
瓜类实蝇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1万亩次;
蔬菜疫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5万亩;
蔬菜蓟马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63万亩次;
菜青虫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4.7万亩次;
菜蚜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2.3万亩次;
小菜蛾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1.2万亩次;
斜纹夜蛾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0.2万亩次;
黄曲条跳甲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1万亩次;
豇豆荚螟偏轻发生,发生面积4.1万亩次;
烟青虫偏轻发生,发生面积7万亩次;
十字花科霜霉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3.2万亩;
辣椒炭疽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8.1万亩;
白菜软腐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7万亩;
小地老虎在苗期发生较重,瓜绢螟、甜菜夜蛾、青枯病、辣椒病毒病等偏轻发生。
(二)预测依据
1.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大,且蔬菜品种多,一年多茬,播期不一,插花、连作、套种等现象普遍,有利于害虫增殖危害和病害流行。
2.全市蔬菜以分散种植为主,设施大棚连作、消毒措施不到位,病虫害种类多,且难以统一防治,有利于蔬菜病虫害发生。设施蔬菜粉虱等虫害抗药性逐年上升,防治难度大。
公益提示:
1.融合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科学使用农药,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3.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守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