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张家界市植保植检站 2025年04月15日

2025年张家界市水稻病虫发生趋势

一、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2025年,我市计划种植水稻面积68.23万亩,其中早稻0.75万亩,中稻71万亩,晚稻0.75万亩。预计今年我市水稻病虫将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

1.稻飞虱:偏重发生,预计发生程度四级,发生面积89.5万亩次。

2.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预计发生程度四级,发生面积67.97万亩次。

3.二化螟:中等发生,预计发生程度三级,发生面积52.98万亩次。

4.稻杆潜蝇:中等发生,预计发生程度三级,发生面积19.5万亩次。

5.纹枯病:偏重发生,预计发生程度四级,发生面积51.2万亩次。

6.稻瘟病:偏轻发生,预计发生程度二级,发生面积4.52万亩次。

7.其它:偏轻发生,预计发生程度二级,发生面积20万亩次。大螟在局部地区偏轻发生,稻粒黑粉病、稻曲病等在制种区和超级稻区,如水稻破口期遇适宜气候条件,将可能大流行。

二、预测依据

1.病虫基数。据冬后调查:二化螟冬后虫源田亩平加权虫量为722.9条(2024年685.7条),比去年增加。其中坂田亩平加权虫量达4609.64条(2023年4124.07条),虫情有上升加重的趋势,死亡率为2.7%。近年来狠抓带药移栽措施,有效的压低了虫口基数。水稻纹枯病田间菌核量较大,亩平菌核量达到11.49万粒,具备大发生的菌源基数;稻瘟病菌源分布面广,谷粒平均带菌率为0.32%,稻草平均带菌率为0.64%,比去年高。抗性差、山区雾露大有利于稻瘟病发生危害,但由于不同品种插花种植,阻止病害成片大范围流行。

2.耕作栽培因素。一是双季稻面积少、区域基本稳定,中稻占97.85%左右的面积,且插期不一,插花种植普遍,桥梁田多,有利于病虫害辗转为害。二是抛秧栽培和机收面积增多,稻株间距通光透风不良,有利于各种病虫害发生。机收面积大,稻桩高,有利水稻螟虫越冬、繁殖和发生危害。三是优质稻、超级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导致稻瘟病感病品种面积的扩大。四是施用肥料不合理,有机肥施用不足,N、P、K比例失调,偏施N肥现象严重,导致秸秆贪青、嫩绿,有利于害虫取食与增殖以及各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3.气候因素。我市去年冬属暖冬,且气温极高,雨日偏少,寒冷时间短,对螟虫越冬有利,死亡率较低。据市气象局预测,我市今年5-7月总降雨量较常年多一成左右,利于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两迁”害虫大量迁入,以及纹枯病、稻瘟病、细菌性基腐病等病害发生流行;三是地形复杂的丘陵山区稻田光照不足,田间小气候大,有利于稻瘟病、稻杆潜蝇、稻象甲、稻曲病等病虫害发生。

4.防治因素。一是病虫防治水平偏低。部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技术素质偏低,病虫防治水平不高,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或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造成不少地方稻田搁荒,病虫害越冬虫量逐年增大,发生期种群数量上升,危害加重。二是害虫对农药当家品种的抗性增强,各地农民对新药剂的接受程度不一,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如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已产生抗药性,稻飞虱对吡虫啉也已产生抗性。三是农药选择与使用不合理,特别是菊脂类农药的下田(较普遍),大量杀伤了害虫天敌,导致了害虫再猖獗。四是一部分农户习惯性施用单一药剂,促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同时过分依赖农药,滥用农药,大量杀伤田间害虫天敌,导致田间有益生物种群数量下降,影响生物绿色防控。


公益提示:

1、积极参与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科学合理轮换用药,延缓病虫害抗药性产生。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