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 | |
新化县植保植检站 | 2025年05月15日 |
近几年,吉庆等地很多果农反映:果园内果子快成熟时总被一些蛾子叮咬,表面出现针眼大的小孔,过几天就烂果落果。这些专挑好果子下口“飞贼”,就是吸果夜蛾,部分山区果园的被害果率在20%以上,产量损失惨重。为了确保全县果品提质增效,促进经作生产高质高效,根据吸果夜蛾的生活习性,提出绿色防控技术意见。
一、生活习性
吸果夜蛾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成虫口器像针管,静伏水果表面,刺破果皮吸食汁液,尤其喜欢甜度高的成熟果实,李、桃、柑橘等都是它的“心头好”。幼虫通常寄生在各类杂草上,不危害水果。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背风向阳的杂草丛内进行越冬,1年发生4-5代,田间常出现世代重叠。闷热无风夜晚出现量最多,气温低于13℃以下或风力达3级以上时,发生蛾量骤降。
二、危害情况
吸果夜蛾是果园的“夜行大盗”,主要以成虫刺吸水果危害,造成果实腐烂和落果。4月为害枇杷,5-6月为害桃、李,6月下旬至8月为害梨、葡萄、猕猴桃,8月中旬至10月为害柑橘。成虫危害隐蔽性强,白天躲在山地杂草和灌木丛中,傍晚开始陆续飞入果园作案,清晨又飞回栖息地,一般不易察觉,且专挑好果搞破坏,越甜越香的好果子最容易被危害,一晚上能危害多个果子。被危害的果子伤口易感染炭疽病、青霉病,加速烂果。吸果夜蛾危害性很大,如防治不当,甚至可能导致果园绝收。
三、防治难点
因成虫夜间活动,白天喷药打不到,即使夜间打药,也会迅速飞走,且在果实上停留时间并不长,刺吸式口针接触果面较小,化学农药对其触杀效果有限,多次喷施后防治效果仍不理想,许多农民觉得“无药可施”。果实成熟期前30天不宜使用化学农药,而吸果夜蛾却在果实快成熟时来危害,让人无法打药。部分农民前期未进行防治,等到果子快成熟时成千上万只成虫来到果园,根本没法防治。
四、防控意见
1、食物诱杀。一是安装吸果夜蛾专用诱捕器,4-5月在果园内每亩挂3-5个,果园外围每亩挂1-2个,可使用2-3年,每10-15天添加一次食物诱剂,诱杀吸果夜蛾成虫。二是配制糖醋液,按照糖:醋:敌百虫比例为8:1:0.2进行配制,放置果园高处诱杀成虫。三是制作毒果,使用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浸泡熟果制成毒饵,悬挂果园内进行诱杀。
2、物理避害。一是水果套袋,在果实成熟期前给果子穿“防护衣”,阻隔口器较短的成虫刺吸危害。二是覆盖防虫,在果园上安装防虫网,能有效阻隔吸果夜蛾。三是驱避措施,将香茅草油浸纸片(或刺有小孔的卫生球)挂在果园四周边上果树上,对成虫有驱避作用。四是灯光诱杀,在成虫活动高峰期安装黑光杀虫灯,在夜间9-11点开灯诱杀。
3、生态防控。一是合理规划果园。减少果园种类品种,尽可能连片种植单一品种,避免混栽不同成熟期的果树,减少害虫食物来源。二是进行清园除草。定期铲除果园周边1公里内杂草,减少蛾子白天藏匿场所,破坏幼虫栖息环境,让害虫无处藏身。也可以留小部分寄主杂草,在幼虫期进行集中捕捉。三是种植驱避植物。果园边种植薄荷、香茅等驱虫植物。
4、其它措施。一是药剂防治,树冠喷施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茚虫威等药剂,注意采果前20天停止施药。二是生物防治,在成虫发生期释放赤眼蜂等天敌,寄生吸果夜蛾的卵,减少孵化率。三是人工捕杀,在果实着色期傍晚,使用捕虫网等工具,人工捕杀成虫。
公益提示:
1、融合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科学使用农药,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3、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守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第一关。